corporate name
corporate name
Contact Name
Contact Name
Contact Phone
Contact Phone
submit
Please complete the information and we will open an account for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verification
21世纪商业评论专访 | 赛美特智造中国芯
23-07-0804:13:42

近日,赛美特科技董事长兼CEO李钢江接受《21世纪商业评论》专访,分享了他多次创业成功的故事和感悟。作为国产智能制造发展的践行者,赛美特一直专注于为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其发展也得到了行业客户和资本市场的双重认可。

赛美特快速成长背后的故事是什么?C轮融资之后,赛美特的下一步该怎么走?来看看赛美特给出的答案。

以下是专访正文:

掌控造芯的大脑,估值超60亿。

芯片产业链中,被国外垄断的技术和产品,不止光刻机和EDA。被称为“工厂大脑”的CIM(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集成制造),是芯片制造过程中必需的工业软件,曾被国际厂商掌控近40年。

“我不想做重复的事情,总觉得差点意思。”2020年,已多次创业成功的李钢江,入局国产半导体CIM赛道,成立赛美特。

扩张迅猛。

成立至今,这家上海公司已完成十余次并购;不到三年获五轮融资,投后估值超60亿元;已全面启动上市准备,目标是明年敲钟。在国产半导体CIM厂商中,赛美特的技术人员数量、产品线完善度、12吋产线案例丰富性,均位于行业前列。

“帮助晶圆厂实现更高的效率、良率和产能,降低综合运营成本,实现国产半导体CIM软件对国外厂商的超越。”赛美特科技董事长兼CEO李钢江接受《21CBR》记者专访时表示。

他带领一只国产半导体CIM“准独角兽”,走出突围之路。

1、连续创业者

我身上带有互联网基因。

1993年,我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在那里学习了7年,直到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后任职于微软、英特尔、谷歌等头部跨国公司,当过软件工程师、研发经理、研发总监等。互联网行业在中国兴起后,我进入国内大厂,担任搜狐视频CTO、百度大数据部总监。

2014年联合创立互联网教育公司“跟谁学”,To C公司主要服务个人用户,我更主张技术驱动型企业。三年后又成立百家云,并将服务对象从单一的教育行业,拓展到金融、医疗等。去年底,百家云登陆纳斯达克。

2020年,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一家半导体制造领域的CIM软件公司正在寻求合作。我恰好想做跟此前领域不一样的事情,进入智能制造软件赛道。于是,赛美特合并成立后,我担任董事长兼CEO,身边朋友都颇为诧异。

我考虑了两点,一是企业级领域的机会和空间逐步扩大,且需要长期的投入和耕耘;二是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做大做强的关键时刻,数字化转型是必要的,彼时国内工业软件公司的综合实力相对薄弱。

过往经验让我能充分发挥管理能力和资本力量,迅速壮大公司的综合实力,这在To B领域比较罕见。

创业之初,赛美特合并了“特劢丝”“固耀SEMI Integration”“微迅”三家公司,也将其过往20年的技术积累纳入麾下。此后,赛美特又相继完成十余次并购,不仅吸收了国内外先进技术,还快速补齐了产品线。与此同时,管理上带来了一些挑战。

公司总部设于上海,并在苏州、深圳、北京、成都、合肥、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成立子公司。团队成分有些“复杂”,员工来自中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整合企业属性包括国资、外企、民营。

另一方面,工业软件赛道的专业性,和做互联网区别很大。

此前做软件技术开发,个人心里是有底气的;但赛美特相比软件技术,更多依赖于行业经验和业务逻辑。得益于之前互联网公司的经验,我将全员持股方法引入赛美特,员工持股占比在行业内应该是最高的。

从结果看,我认为赛美特的发展是“超过预期”的,人才是纯流入状态,团队非常稳定,中高管没有人离职。

2、制造业大脑


CIM是掌控半导体制造的生命级系统,行业内称之为“大脑”。

它覆盖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由MES(生产执行系统)、EAP(装备控制平台)、SPC(统计过程控制)、YMS(良率分析控制系统)、APC(先进过程控制)、FDC(故障侦测及分类)、RTD(实时排产系统)等数十种软件系统组成。

一颗芯片要经历近千道制造工序,任何环节都容不得差错,CIM控制生产良率和效率,降低每颗芯片的成本。

简单来说,CIM越早投入使用,成本越能得到有效控制。

数十年来,国产工业软件缺钱又缺人,缺少强竞争力的产品问世;西方软件占领市场,售卖给中国企业的软件,会把最核心的模块去掉。

国产工业软件面临的,还有应用场景落地的挑战。

在我看来,能从两个方面构建竞争壁垒:一是产品竞争力,即行业解决方案的完整性,和产品的技术先进性;二是运营能力,包括核心团队的行业经验和项目团队的执行能力,决定企业能否持续为客户服务。

赛美特成立初衷便是“自主可控”,把国外先进半导体制造厂商已经实现的事情,以国产化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当前,赛美特员工数已超800名,技术团队占比超80%,自主研发打造的纯国产CIM解决方案,满足8/12吋晶圆制造厂所需功能。我们以服务半导体/泛半导体行业为主,如硅片、前道、后道、光伏原材料等。

赛美特已为7家12吋晶圆厂构建CIM解决方案,并获得量产验证,其中,在部分工厂已完成Auto3验证;协助12吋晶圆厂解决高工艺、高成本、高良率、高产量等挑战。

2021年9月正式启动的南通某厂CIM构建项目,目前可支撑月产数6万片的生产指标,实现良率提升、无纸化生产运作等业务目标。

半导体制造之外,赛美特也为新能源、装备制造、高科技电子、轨道交通、电子组装、电池制造、家居、医疗、化工等领域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客户包含中车时代、小天才、迈瑞医疗、顾家家居、狮王等。

3、高本土渗透

获取客户信任,是个难题。

工业软件可以简单划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类型,其中国产生产制造软件类型的渗透率较高,达五成左右。

本土工业软件采用率还能更高。原因在于,一些非市场化要素正阻碍着本土工业软件渗透率提升。打个比方,CIM软件一旦出现问题,工厂面临停顿甚至瘫痪,大多数半导体企业选择软件十分慎重。

若采用外资企业的产品,出了差错是国外供应商的水准问题,不是技术部门选型错误;但国产软件出现问题,轻则认定为专业技术不过关,重则怀疑存在不正当关系。

国内市场对国外软件的高容忍度,对本土供应商发展不利。行业也存在不公平竞争情形。一些国际设备巨头,也是工业软件领域的重要玩家。设备短缺之时,他们借垄断地位,将软件和硬件捆绑销售。

我们首先要练好基本功,还得有“耐心”。不断积累案例,慢慢打造口碑,能拿出大批成功案例,才是最大的底气。

赛美特是目前国产半导体CIM厂商中技术人员最多、产品线最完善、12吋产线案例最丰富的供应商。

今年6月,公司完成超5亿元C轮融资,由经纬创投领投,G60科创基金、珠海鼎信、骆驼基金、阳光仁发、厚雪基金、立昂微等联合投资,老股东天善资本持续跟投。这是赛美特两年多内完成的第五次融资,资本阵容囊括高瓴、哈勃、比亚迪、深创投等明星机构,公司估值已超60亿元。C+轮融资也同步启动。

我们将加速12吋晶圆厂全自动CIM解决方案的升级,引入大数据和AI人工智能技术,并降低综合运营成本。赛美特也将布局制造企业经营管理软件和相关半导体硬件领域,构建集成一体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赛美特控股股东、管理团队和相关产业方已成立一支10亿元的产业基金,围绕智能制造产业上下游,加大投资和并购力度。我们已全面启动上市准备,希望明年能有所收获。

诚然,中国工业软件想要“弯道超车”,在业态建设、人才储备、市场认知方面,赛美特仍需不断积累。

Recomm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