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porate name
corporate name
Contact Name
Contact Name
Contact Phone
Contact Phone
submit
Please complete the information and we will open an account for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verification
国产工业软件大热,赛美特用产品说话!
23-07-0804:11:17

文章转自“半导体行业观察”7月4日发布的头条“打响国产工业软件突围赛!”

以下是正文:

在当今时代,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分辨半导体领域最火的赛道,答案是,看资本。资本是响当当的真金白银,其所去之地必是有发展前景和投资回报的。过去两年,资本在GPU、AI芯片、DPU等领域的巨额融资让大家跌破眼镜,而半导体CIM工业软件领域这两年也是资本化迅速。

近日,赛美特作为目前国内首家可以提供整套满足12英寸晶圆全自动化生产的智能制造软件方案供应商,再次宣布获得5.4亿元融资,这已是自去年5月以来赛美特的第四次融资。大额的融资表明了资本市场对工业软件赛道的热度不减,工业软件这颗被“埋没的种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国产CIM软件之光

在如今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半导体制造软件安全可控是需求,也是长期发展趋势。2021年底国家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发展国产工业软件已是大国之重。

处于“半导体”和“工业软件”这两大热门赛道,使得本土CIM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赛美特吸引了一众投资者的眼球。2021年5月和11月,赛美特先后获得5000万元A轮融资和数亿元A+轮融资,其中A+轮融资投资方包含哈勃投资、金浦科创、红土投资等。2022年6月29日赛美特再获得5.4亿元的A++轮和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比亚迪股份、韦豪创芯、高瓴创投、上海科创、上海自贸区基金、天善资本等。同时,赛美特管理层对公司的发展信心十足,共同增资2亿元人民币。

但究其背后的原因,自然少不了赛美特过硬的技术实力,目前,赛美特是国产智能制造软件厂商中,首家拥有量产厂案例,并在8/12寸的市场中与国际厂商媲美的企业。这也使得赛美特成为国产CIM软件领域的佼佼者。

赛美特的成立是有备而来,整合了多家具备数十年半导体工业软件经验的团队,志在成就半导体工业软件国产化。赛美特作为国产首家可以提供整套满足12英寸晶圆全自动化生产的智能制造软件方案供应商,填补了我国在12英寸CIM软件领域的空白。

12英寸晶圆厂制造代表当下晶圆制造的最高水平。一片12英寸的晶圆片需要在几百台设备间流转,经过1000多步工序,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对软件的要求极其高,国内CIM软件厂商缺乏试错的空间和落地的应用场景来支撑软件的验证、迭代、升级,大大增加了研发难度和进展。目前国内CIM/MES软件厂商大都是集中在4-6英寸,8英寸的只有少数,12英寸对于国产CIM软件厂商来说,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IM软件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CIM英文为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集成制造。CIM软件通俗的来说就是为了提高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和运行效率,让工厂更加智能化。它几乎能覆盖到各个领域有一定规模的工厂。在半导体领域,前道的晶圆厂和后道的封测厂都离不开它的身影。

CIM软件的产业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行业特性比较强,不同领域的工厂(如半导体、汽车、家居、医疗等)区别度较大,所以相对来说市场较分散;二是CIM软件在晶圆厂中起到核心作用,CIM被称为半导体制造的生命级系统,几千万的CIM软件能决定几十亿的工厂设备是否能运转起来;三是体量规模较大,虽然其在工厂的投资中仅占百分之几的范围,但是因于制造工厂的体量大,每家晶圆厂的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也就带动了CIM软件是一门体量较大的生意,仅在半导体领域其可能一年就有几十亿元的规模。

然而众所周知,在CIM软件这个市场,长期处于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应用材料、IBM和西门子等占据80%以上的份额。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起步晚,在技术和产品上都相对薄弱,难与大厂PK。

CIM软件这个领域,对经验和技术的要求极其高,而且其内部具有庞大的子系统组成。主要可分为生产管理,品质管理和物流管理三大类。以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为主的生产管理系列包含EAP(设备自动化系统)、RMS(配方管理系统)、RTD(实时派工系统)、APC(先进过程控制系统)、FDC(缺陷分类控制系统)等;品质管理涵盖SPC(统计过程控制)和YMS(良率管理系统)等;物流管理包含WMS(仓库管理系统)和Mobile(智能终端)等产品。

对于晶圆厂的应用来说,尺寸越大所要求的整个CIM系统稳定性越高,国内鲜少有能提供完整CIM软件的解决方案,大多是在个别子系统领域具有优势,然后正在不断完善其他类子系统产品矩阵。

自成立以来,赛美特多个项目陆续落地并且新项目中标不断,显示出他们的产品实力和实施能力。其中MES/EAP/SPC等成熟标准化的系统已成功运用于国内外超100家6/8/12英寸硅片、前道和后道工厂,护航客户实现高效高质的生产;同时,赛美特也在不断加速研发和完善其他子系统,重点研发的RTD/YMS/APC/FDC系统也已运用在生产现场,进行验证。

640 (2).png

巨头环伺,CIM软件国产化前路非坦途

当下我国CIM软件的国产化现状是:在4-6英寸这样的靠人力来实现设备之间操作的晶圆厂中,已基本实现国产化;8英寸这样半人工半自动化的晶圆厂中,有超过一半被国外厂商占据,12英寸量产线工艺更为复杂,对软件的要求极高,几乎全被国外厂商垄断。

国内CIM软件厂商要想进入晶圆厂产线、替代国外大厂,不是易事。横亘在CIM软件厂商和晶圆厂之间还有两大拦路虎:一是国际大厂的生态和技术;二是人才。

坦白来讲,能做出12英寸的CIM软件只是从0到1的突破,但不代表能占领很高的市场份额。国内8英寸和12英寸CIM软件的市场,几乎都掌握在应用材料和IBM手中。他们起步早,且各有自身天然优势,应用材料是设备龙头,凭借其在设备领域的优势,采用“硬件(设备)+软件”捆绑销售的策略,使得他们的软件销售如鱼得水,导致国产CIM软件厂商的优势愈发不明显;IBM有自己的晶圆厂,更是有充足的试错空间。重点是他们经历了数次并购,收购了许多CIM领域的厂商,逐渐形成闭环垄断竞争,在技术和生态上建立了很强的壁垒。

国内CIM软件厂商想要从国际大厂虎口夺食不是易事,即使在技术上已实现超越,但依然很难打破已形成的生态圈。尤其是对于投资巨大的12英寸晶圆厂,客户的谨慎度更高,即使是面对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大趋势,也无法拿工厂的正常运行去试错冒险,因此对国产CIM软件会心生怀疑,不敢尝试。这是当下国产CIM软件厂商所面临的棘手难题和挑战。

再者如CIM这样的工业软件,不同于其他计算机类的软件,它姓“软”更姓“工”,工业生产、制造对软件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要求极高,需要的是复合型大师,它不只要求人才具有软件研发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项目经验(Know-How),同时能把真正的需求写进设计里。所以工业软件不能像java、C、Python这样的软件编程一样,经过简单的培训班培训就能上手,CIM软件需要对晶圆厂的运作流程和设备运用都具有一定的经验,人才培养的时间周期很长。

所以赛美特也正在不断扩大版图,企业总部位于上海,并在苏州、深圳、北京、成都以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纷纷设立了子公司和办事处。当前公司人员总计超450人,其中技术人员占比80%,核心团队拥有数十年半导体、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组装等领域智能制造系统构建经验和技术实力。版图的扩张,一方面能够更好的服务好本地客户;另外一方面是吸引当地的优秀人才。这也展示了赛美特在国产工业软件领域中做强、做大、做精的信心和决心。

640 (1).png

赛美特的命名寓意着“赛过美国,特别优秀”,也是域名“semi-tech.com”(半导体技术)的音译词,表达了赛美特的目标是把半导体工业制造软件做好做强,替代国际厂商昂贵的解决方案,携手行业上下游伙伴,共同解决半导体国产化道路中面临的“卡脖子”难题。

工业软件作为国之重器,在CIM软件实现国产化的路上,需要产业链齐心协力。一方面,对于国产CIM软件厂商来说,要不断打磨产品,通过一个又一个实际的落地案例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实用性和成熟度,增强客户的信心。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内的半导体工厂能够对本土的CIM软件容忍度高一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完善和解决产品导入产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国产CIM软件领域巨头慢慢养成。

Recommended Reading